青山有幸慰忠魂
——宋左丞相陈公宜中生卒时间考辩
陈钧贤
宋左丞相陈公宜中是一位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值得后人崇敬、纪念的历史人物。遗憾的是因为《宋史》的谬误流传,以及对文公天祥存诗误读而产生的负面影响,竟然使他蒙冤时间长达700多年。国内著名历史学家胡珠生先生曾在生前撰文《陈宜中生平考辩》,明确指出:“宋元鼎革之际,战祸慌乱,记籍湮没缺轶。加以《宋史》成于元臣之手,人物褒贬难免讳饰。陈宜中于南宋末年出任丞相,不肯称臣降元,转而奉二王出宫,《宋史》记为“宵遁”;井澳败后,宜中出使占城(今越南)谕意,曾经乘船回国,欲往福州图兴复,《宋史》记为“遂不反”,“终不至”。宋亡后,宜中投海殉国,《宋史》仅记“没于暹(xiān)”三字。由于《宋史》本传有所歪曲,故后世史家随之而有陈宜中二次逃跑论。”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1343-1345),仅用二年半时间,匆匆急就约500万字,为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又繁芜杂乱的一部官修史书。修撰者囿于时间和时代的局限,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对一些人物、事件的评价是非失当之处比比皆是。对陈公宜中的评价是非失当,即是极其明显一例。难怪被清代乾隆年间(1771-1781)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百科丛书《四库全书总目》尖锐批评:《宋史》“其大旨以表章道学为宗,余事不甚措意,故舛(chuan)谬不能殚(dān)数。”。因此,元代之后开始,就有人改订、重修《宋史》,一种对历史负责的学术行为一直在延续。
近年,国内外学者本着对历史人物负责任的态度,对陈公宜中生平进行了系统考察;同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补史、证史价值的资料被发现,对有争议的史事严加订补,历史的真实面目已经客观地呈现在后人面前。现代非常著名的,老一辈海外华侨史学家黄斐然先生早在1940年发表在《泰国研究》(第150期)上的文章《宋代大忠臣陈公宜中来暹考》,其所作结论可谓最具代表性:“闲尝考我国近代史,每在朝纲解纽王室播迁的时代,晚节孤臣,胜朝遗考,作乘搓浮海之举者,不在少数。在宋的末代,如陈公宜中之来暹,郑公所南之往爪哇,都是有史藉可以考据的事。”“在宋室播迁时期中,抗战到底,图谋匡复之忠臣,除陈公外,其著者,为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合之可称为‘四杰’”。
对陈公宜中有深度研究的黄晓峰先生和刘月莲女士。他(她)俩是伉俪,都是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员、历史学博士;分别担任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文化杂志(学术期刊)》中文版执行主编和澳门特区镜海学园校长。
他(她)俩对陈公宜中历史功绩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应该说是近年国内外史学界研究成果的最新体现:“南宋闽冲郡王赵若和写的一篇《赵氏本末序》中发现,记载了陈宜中当年带着赵若和东躲西藏的经过,这篇文章为陈宜中平反了。证明丞相陈宜中一生都在为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的复兴而拼死效劳,陈宜中是南宋王朝的第一忠臣。”
历史对陈公宜中早已经作出公正评价!历史对陈公宜中的争议早应该结束!历史留给后人的责任应该是继续探索未被发现的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告慰我们的祖先、后人,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忱,弘扬正气,充满正能量,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幸福。
本文重点就陈公宜中生卒时间,及与温州永嘉场青山的关系作一梳理考辩。
一、青山、青澳,溯历史渊源
温州永嘉场青山,即今龙湾区青山,由“清澳”、“清澳门”地名,渐演变为“青嶴”——“青山”,至民国九年(1920年),青山陈氏后裔为清廿五世修建的一座坟墓,坟的上、下坎各有一块墓碑,尚能分别清晰地看到“青嶴”、“四都青山庄”字样的地名。
这一问题已经温州市图书馆研究馆员潘猛补先生考证清楚,有了明确结论。在此不再赘言。至于陈公宜中的生、卒时间,以及他与青山的关系似乎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考辩。
《宋史》没有具体记载陈公宜中的生、卒时间及地点。《浙江通志》对陈公宜中的出生时间也缺载;对卒的时间定在“1282年后数年”,如此记载也是含含糊糊。目前所见其它资料,对此大都没有明确记载,因此出现不少争议。2009年胡珠生(1927~2014)先生发表《陈宜中生平考辩》时,认定陈公宜中的出生时间为“1234年”;2012年孙建胜先生以积年所得,及所能得见史料,编成《陈宜中集》之前,曾请正于胡珠生先生,以及温州史学界同仁,一致确定陈公宜中的出生时间为“1226年”;2015年9月19日,温州龙湾区史志办就陈公宜中这张金名片如何打造?特别邀请温州史学界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明确陈公宜中的生、卒时间是当务之急!孙建胜先生也坦诚地承认,当时定“1226年”为陈宜中的出生年份,只是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所作的相对性确定。邹韬奋先生说得好:“我们深信只有开诚布公,才能释疑。”史学工作者的研究应该非常严谨,如有新的发现,就要及时更正。确定陈公宜中的生、卒时间,都应该有档案资料或文物考古的出土物证作依据为好。
2015年10月12日笔者应温州陈宜中研究会会长陈玉茂先生和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兆斌先生邀请,赴龙湾区青山作田野调查时,有了令人惊喜的收获,不仅在大罗山之白岩山麓实地考察了陈公宜中(为青山陈氏六世祖)先人——三世祖伯理公,以及后裔十八世祖和庵公、廿五世祖琴山公等寿茔墓地,还有幸拜读了清康熙癸未年(1683年)重修的《青山陈氏宗谱》,从墓碑和陈氏家族档案透露的历史信息,明确告诉我们:“青嶴即今之青山也。青山为与权公(陈宜中,字与权)旧游地,其后守益公迁居青山,亦继与权公之志也。”(见《青山陈氏宗谱·郡庠士朝益公纪略》)
清康熙癸未年(1683年)重修的《青山陈氏宗谱》,是目前发现的对陈公宜中研究,最具史料价值的文献档案。其主要表现在:
1、谱系记载非常清晰,纵观全谱,前后无矛盾。在《宗支图》部分,使我们看到“始祖 赤岸公 居闽——二世 世善公 宋太尉始迁永嘉 讳配缺——三世 伯理公 讳智 宋中书舍人 配王氏(其墓地在青山东麓白岩山之原,至今后人仍然保持每年清明祭祖的习俗)——四世 安惠公 讳景彦 以萍贵追封永嘉郡 公配王氏——五世 恭僖公 讳永春 以萍贵追封永嘉郡 公配杨氏 子二——六世 与权公 讳宜中 宋左丞相 配王氏 与可公 讳自中 宋王府司马 元追封温国公 配杨氏……十一世 守益公 讳谦 郡庠生 配金氏 始居青山……”;在《传》部分,从顾世畴作《启赠公传》,使我们更清楚了解青山陈氏后人与陈公宜中的一脉相承关系:“其先世居闽之赤岸。时荆闽窃有太尉名世善者始徙永嘉之一都。载传至中书舍人智——智生景彦——彦生永春(俱以孙萍贵封永嘉郡)——公永春生子二:长宜中(宋左丞相);次自中(王府司马)——宜中生芳——芳生雷——雷生岁、荐、贤——贤生鉷——鉷生郡庠士谦(迁居青山。青山之有陈氏,自谦始)——谦生诰——诰生乾——乾生焴——焴娶黄氏,生先生”。
2、生、卒时间非常具体,为他籍所无,且合情理。在《世纪》部分,使我们明确了解“六世 与权公 讳宜中 宋左丞相 生宋嘉定戊寅(1218年)五月十八日丑时 卒元至元庚辰(1280年)三月二十日寅时”。在此,先就陈公宜中出生时间对照有关资料进行考辩。其卒年问题在第二部分细述。
清康熙癸未年(1683年)重修的《青山陈氏宗谱》(以下简称《青山谱》)明确记载:陈公宜中出生的具体时间在“宋嘉定戊寅(1218年)五月十八日丑时”。
对照孙建胜先生编《陈宜中集·年谱简编》:“宋理宗宝庆二年丙戌(1226)一岁 生于温州郡城城南厢相儒坊。”“宋理宗端平二年乙未(1235)十岁 是年,宜中先人负官钱在圄,属宜中往贷居于永嘉外沙且资累巨万葛宣义钱百千。葛勉使宜中就学,许以捐助。未几,以长女许之。”(《癸辛杂识》)。
孙建胜先生认定陈公宜中出生时间,基于他所见资料分析推断。又据宋·周密撰《癸辛杂识》记述,而认定陈公宜中在这一年的年龄是10岁。而《青山谱》记载的年龄是18岁。孰是孰非,无须多解释,大家都会认定《青山谱》记载的年龄是18岁更合乎情理和符合客观实际。《癸辛杂识》毕竟是周密个人所作的野史类小品,有关陈公宜中及其先人的故事,无法找到真实证据,最多也只能是仅供参考而已。因此,官修的《浙江通志》对陈公宜中作如是记述:“早岁家贫,而品貌英俊,富贾器之,以为当大贵,遂妻以女。既入太学,文誉甚著。”
对照孙建胜先生编《陈宜中集·年谱简编》:“宋理宗端平三年丙申(1236)十一岁 七月十一日子时,弟自中生。(《前街陈氏宗谱》)”(以下简称《前街谱》)
而《青山谱》对陈公宜中胞弟陈公自中的生、卒时间都有明确记载:“与可公 讳自中 宋王府司马 追封温国公 谥康顺 生宋宝庆(应更正为‘嘉定’)甲申(1224年)十月初一日寅时 卒景炎戊寅(1278年)三月十二日”。而且载有陈公宜中上辈的有关情况:“五世 恭僖公 讳永春 追封永嘉郡公 配杨氏 生子二 宜中 自中 附葬祖坟 生卒俱阙”。
《青山谱》与《前街谱》相互对照,前者陈公宜中与胞弟年龄差6岁;后者陈公宜中与胞弟年龄差18岁。如果两兄弟同为母杨氏所出,年龄差6岁在现实生活中有见过,差18岁则极少听说。
对照孙建胜先生编《陈宜中集·年谱简编》:“宋理宗淳祐十年庚戌(1250)二十五岁 是年,乐清刘黻(fú)三十四岁入太学。”
按《青山谱》记载:陈公宜中的年龄,在宋理宗淳祐十年庚戌(1250)是33岁,与是年34岁入太学的乐清刘黻年龄不相上下,据此推断陈与刘同年入太学,既合乎情理,又非常接近历史真实!
鉴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陈公宜中的出生时间还是应该以《青山谱》为准,明确定在1218年古历5月18日!
3、《青山谱》载《宋左丞相与权公传》与其它史籍载陈公宜中传比较 据目前所见史籍,有关陈公宜中的传记形式文章有七篇,依时间先后为序,分别是:
①元顺宗至元十八年辛己(1281),署名“户部尚书文天祥拜赠”的《陈先生宜中翁碑》(载于温州龙湾《沙村关头陈氏宗谱》);
②元至正五年(1345),由官方编修成书的《宋史·陈宜中传》;
③元至正甲午(1354)进士族孙陈麟撰《宋左丞相与权公传》(载于温州龙湾《青山陈氏宗谱》);
④明洪武十七年(1384),署名“弋阳兵部尚书谢枋得拜增”的《陈丞相宜中公忠义序》(载于温州龙湾《沙村关头陈氏宗谱》);
⑤明弘治十六年(1503)《温州府志》载《陈宜中传略》;
⑥明嘉靖四十年(1561),由官方编修成书的《浙江通志》载《陈宜中传》;
⑦清光绪八年(1882)刊行的《永嘉县志》载《陈宜中传》。
现有必要,逐一进行辨识。对①《陈先生宜中翁碑》和④《陈丞相宜中公忠义序》的真伪,稍懂历史常识的人,从落款就明显看出破绽——《陈先生宜中翁碑》的作者署名为“户部尚书文天祥”,撰写时间在1281年。而文公天祥于1278年被元军所擒,至1282年元廷赐死,一直在中国北端的燕京牢狱之中。此时的文公天祥和陈公宜中正是一个在地北,一个在天南,1279年,陈公宜中正为抗击外族侵略奉命远赴占城(即今越南)借救兵而未卜生死。怎么会有文公天祥给写《陈先生宜中翁碑》的可能呢?另据《宋史》文公天祥本传,文公天祥实未官“户部尚书”。
《陈丞相宜中公忠义序》的作者署名为“弋阳兵部尚书谢枋得”, 撰写时间在1384年。据《宋史》谢枋得本传,谢是弋阳人不错,却未官“兵部尚书”。谢生于1226年,卒于1289年。一个人在死后95年再活过来给写《陈丞相宜中公忠义序》有可能吗?绝对不可能!
②元至正五年(1345),由官方编修成书的《宋史·陈宜中传》,虽然存在生卒时间缺载、对人物记述评价带政治偏见等问题,但如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均可以理解。其内容基本符合史实,仍然可以作为研究的重要依据。如果结合当时的背景史实,进行换位思考,其实《宋史》所列有关贬词都是对陈公宜中历史功绩的肯定和表扬。因为元与宋在当时是敌对关系。一代伟人毛泽东说得好:“一个人,一个党,一个军队,或者一个学校,如若不被敌人反对,那就不好了,那一定是同敌人同流合污了。如若被敌人反对,那就好了,那就证明我们同敌人划清界线了。如若敌人起劲地反对我们,把我们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那就更好了,那就证明我们不但同敌人划清了界线,而且证明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成绩的了。”“评判是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凡是敌人反对的,就说明我们做对了,凡是敌人支持的,就说明我们做错了,这话看似简单,实则深奥。”
⑤⑥⑦有关陈公宜中的传记,均由元以后的明、清一代官方编修成书,其内容与《宋史·陈宜中传》所载大同小异,最大区别在于不再带有浓重的政治偏见,如⑦在转载《宋史》同时,附了郑所南(1241~1318)二唁诗《序》,为陈公宜中讲了公道话:“二公(指陈公宜中和张公世杰)忠烈动天地,德义感人心,所以无萌是念者。今俱莫定其所在。昔太平盛时不得拜二公于马前,一识云台之像,深以为惜。”。生卒时间缺载仍然是历史的遗憾。
唯有《青山谱》所载的,③元至正甲午(1354)进士族孙陈麟(1312~1368)撰《宋左丞相与权公传》,是目前发现的同类资料中最可信的一种,虽然属于家族性资料范畴,却不带政治偏见,内容与《宋史·陈宜中传》基本相同,并作为唯一一篇民撰的陈公宜中传同存于元朝。其写作时间晚了官方九年,算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犹如陈酿的家乡酒,闻其香更是沁韵,品其味更是清醇,独有的芳馨散发更是久远。
《宋左丞相与权公传》是目前发现的同类资料中,记述内容更具体、更真实、更具文采的一种:“公讳宜中,字与权,追封永嘉郡公恭僖公长子也。二世祖太尉世善公自闽徙瓯,至公凡五世,居永嘉场之一、二都。后因海寇骚扰,迁居郡城石窟门外,地名‘外沙’(郭璞迁城时,留谶云:‘外沙沙涨,城出宰相’。当时,外沙之沙,其涨如爪状,而公登景定壬戌(1262)进士第二人,后拜相…)。家贫,自幼颖敏,下笔滔滔万言,学极博…与水心叶适、瑞安陈傅良、郡城棣华坊吴囗囗昆仲相埓(liè)而辨博过之。初为太学生,与刘黻等论劾丁大全,号‘六君子’…”
4、从《青山谱》找到了陈公宜中与青山渊源关系的明确答案
《青山谱》蕴藏的丰富史料,犹如散落的珍珠,当我们重新串起,顿感欣慰——陈公宜中与青山渊源关系的明确答案,竟然就在清康熙癸未年(1683)重修的《青山陈氏宗谱》中!
温州龙湾是陈公宜中的祖居地,从“二世祖,太尉世善公自闽徙瓯,至公(陈公宜中)凡五世。居永嘉场之一、二都(今龙湾区辖地),后因海寇骚扰,迁居郡城石窟门外,地名‘外沙’。(今温州城区东门外之海壇山东麓)”
龙湾青山东麓“白岩山之原”则是陈公宜中先祖选择的墓地,“二世 世善公”——“三世 伯理公 讳智”——“四世 安惠公 讳景彦”——“五世 恭僖公 讳永春”均长眠于此。
陈公宜中虽然出生在温州城区东门外,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根在那里!他的祖先在龙湾,他的根在青山!每年一度的清明祭祖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青山的旖旎秀丽风光,充满神奇魅力,竟然那么迷人勾魂!
陈公宜中虽然“登景定壬戌(1262)进士第二人”,在温州城区南门外有了显赫的官邸——相儒坊(今虞师里路)。“后拜相”,依然没有忘怀心中痴情迷恋的祖居地青山——当国事繁忙,累垮身体,以致“久患痰火,时发哮喘,即今勉强办事,旧病加增,每吐血痰,不时迷晕。询之医人,皆称,不蚤调养,患此不测。”(见《艺文》部分,陈公宜中《乞恩养病疏》)
宋咸淳八年(1272)六月二十五日,度宗皇帝特下圣旨批准他回家乡养病,敕命他:“家居,宜时近医药,静养天和,俾体力克复以慰朕心。如有嘉猷(治国的好规划),毋忌驰告,卿其承之。”(见《简命》部分,《敕论浙西按察使司右佥事右参议陈宜中》)
陈公宜中为了使自己的病体尽快得以康复而特意选择了青山,“小筑数椽于青山之麓。尝语人曰:‘后世能兴吾族者,其在兹土乎?’嗣守益公继丞相公之志,始居青山,果能克大门闾,孙枝繁衍,至今称极盛云。最庵先生其嫡孙也。”(见《赠言》部分,金璠《最庵先生寿序》)
《青山谱》为后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具有补史、证史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使我们后人有了进一步探寻陈公宜中在青山留下抗战足迹的机会。
陈公宜中在青山的活动,从《青山谱》收录的,他上奏给皇帝的《乞恩养病疏》:“臣自揣踈(shū)庸,且内臣无养病之例,本即告乞休致。窃思圣明在上,胡虏边侵,中原丧气,国势垂危,正臣子报效之秋,枕戈之日,岂敢终甘废弃,偷息丘园。奈病势不支,危在旦夕,伏乞圣慈怜悯,俯赐曲全,容臣暂归田里,调理病症,万一痊可,则蝼蚁余生皆皇上之赐,而涓涘之报有日矣。”,使我们真切感受和理解——暂时养病青山,实出“奈病势不支,危在旦夕”之故,向皇上乞恩“暂归田里,调理病症”实在是为了国家社稷着想,赢得效忠国家“涓涘(sì)之报有日”的机会,以能参加更加持久的伟大抗战!
《青山谱》收录的陈公宜中在青山养病期间的唯一存诗:“青嶴和风弄夕阳,桃花逐水映红妆。赤心报国平生愿,敢谓闲居意味长。”,完全可以作为他心迹的见证!
《青山谱》收录的陈公宜中在青山养病期间的唯一存信《答文相公讳天祥书》,从字里行间,足以证明两点:
⑴、陈公宜中“赤心报国平生愿”绝非空谈!他随时随地都在关心国家大事!
⑵、青山是陈公宜中亲手建立,并亲自组织、指挥“乡兵”参加抗战的重要训练基地!
不妨全文抄录,以飨读者公鉴:“宜中蒙圣恩,放归养病青嶴。虽晋接间见稍息,而恢复之志,报国之忱,正未尝一刻去诸怀也。昨闻,足下自镇江亡入真州,由通州浮海至敝邑。其矢心王室,备历艰苦,可谓极人臣之变矣。宜中幸今病稍痊,纠聚乡兵,十日内,议与足下会师于江口。此所谓背城一战正在今日,成败利钝非所计也。此复。”
《青山谱》收录的陈公宜中在青山养病期间,收到的唯一存敕《敕谕枢密院使左丞相陈宜中》弥足珍贵,说明皇帝对陈公宜中的关心和信任。同时说明危难之时,陈公宜中授命拜左丞相的地方就在青山!
也不妨录其全文,以飨读者公鉴:“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卿以通博之才,贞一之学,屡树奇猷,劻勷郅(kuang xiāng zhì)治。近因偶疾,乃有旨送还乡土养病。闻今恙已痊愈,特命行人齎(jí)敕,往取卿前来复任,知枢密院事,黄门侍制,拜左丞相,夫以辅导缺人几务繁杂,国势危如累卵,播迁靡有所定。凡具忠忱,咸思奋臂,攘夷以恢复中原。况卿为国元臣,宁忍高蹈海滨,坐观成败以负朕、祖宗三百年养士之诚。敕至卿宜疾速上紧前来,勿得迟延,有负朕意,卿其钦承,故敕。’”
二、魂归何处?待考古发掘
陈公宜中卒于何时?葬地何处?至今是悬而未决的历史之谜!如何解谜?目前只能据现有资料进行初步梳理,尽可能理出一点头绪,以供学人和历史兴趣爱好者作进一步研究参考。并亟待考古发掘有新的发现。
陈公宜中魂归何处?大致有六说:1、泰国说;2、广东阳江海陵岛说;3、海南岛崖州说;4、江苏太仓说;5、湖北蕲春说;6、浙江温州说。
1、泰国说 主要依据《宋史·陈宜中传》:“至元十九年(1282),大军伐占城,宜中走暹,后没于暹。”缺憾的是没有陈公“宜中走暹”的具体时间,也没有“后没于暹”的时间和墓葬地点。
对于陈公“宜中走暹”的具体时间,现代非常著名的,老一辈海外华侨史学家黄斐然先生在1940年认定:“渊陈公来暹时,为公元一千二百八十四年(1284),距今已阅六百五十七年矣。”并对陈公宜中在海外华侨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南洋华侨有悠久之历史,先代南迁之侨民,或为忠臣,或为义士,有可歌可泣之故事者,吾人对之,宁不敬仰欤(yú)?若陈公宜中之来暹,亦泰国华侨历史上值得纪念之一页也。”
陈公宜中“后没于暹”的具体墓葬地点在何处?黄斐然先生没有说,胡珠生先生则进一步认为:“宜中确是死于暹罗。”而且是“跳海自杀”“地点是在崖山的海域。”主要依据①元延祐五年(1318),元翰林直学士承旨刘赓撰《永嘉陈氏世德之碑》所提:陈公宜中“宋亡,拥二王泛海达广州,知力不能支,捩柁由占城之暹罗国,竟死于难。世皇闻其名,遣使旁求,不获乃已。”“太夫人日思乡里,会其兄芹孙(据《宋王府司马与可公载入郡志小传》宜中公胞弟自中公‘幼子萍随可帝入西番为僧,名辇真吃喇思’)、女兄尼净戒至自暹国宜中薨(hōng)所。”从元臣刘赓所撰碑铭,洋溢出对陈公宜中忠于宋室,捐躯殉国的崇高赞词:“国存与存,国亡与亡。义重丘山,身等毫芒。命殒躯糜,曾无顾恤。万里沧溟,甘葬鱼腹。”胡珠生先生据此及⑵温州龙湾《永嘉二都前街陈氏重修宗谱》(光绪乙酉年增补)记载:陈公宜中“上命至占城、暹罗国乞师,归崖山之界,闻宋亡,竟溺而死,浮尸海上,里人咸以为异,遂收殡葬。”确认陈公宜中在泰国崖山跳海殉国无疑。
而长期致力研究陈公宜中的学者,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先生,在其撰写的《宋末陈宜中行迹考辩》一文中提出了质疑,认为崖山之战发生地在广东新会;“《永嘉陈氏世德碑》、《宋史》与《永嘉二都前街陈氏族谱》记陈宜中死于暹,或死于崖山之界,或老死,或投海自尽,均为猜测,缺乏证据。”其理由主要根据崖山之战的亲历者黄材在《文忠公族谱序》(载于《漳浦湖西黄氏族谱》)写到: “不期年,元兵俱至,连日大战。余知势迫,乃与张世杰、许达甫等十六船,护王夺港而出,遇陈宜中船于广崖之浅澳大会,欲往福州图恢复。忽飓风大作,世杰不幸船沉,宜中船破,因登合浦。”
陈立群先生认为:“这篇序写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距崖山之败仅19年,作者又是事件的见证者,所记当可信。如果说黄材所记尚为孤证,那么,与黄材同行的郡王赵若和相同的记述,则又是一个重要证据。他在修于元仁宗(1316)《闽冲郡王赵家堡族谱》的《赵氏本末序》中写道:‘不期年,元兵且至,连日大战,吾知势已败,与许达甫、黄侍臣等以十六舟夺港而出,遇陈宜中在广崖之浅澳大会,欲往福州以图匡复王室。船到广东南澳之七十余里,飓风大作,宜中船破,遂登合浦。’”“赵若和所记与黄材所记不谋而合,一致见证一个史实:陈宜中并非如《史宋》所言‘遂不返’与‘终不至’,他不但回国,而且‘欲往福州图恢复’。”
2、广东阳江海陵岛说 因当地石井村陈氏族人说,在2011年7月11日发现了南宋左宰相陈公宜中之墓,消息传出,顿时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2011年8月6日,阳江新闻网发了一篇记者写的报道稿《一块墓碑引发猜测:南宋末年“丞相墓”藏身海陵岛石井村?》。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块长约三米、宽约一米的厚石碑,经过复原处理,其上的碑文清晰可见:清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未仲秋(毂)旦重修,宋兵部承事郎开基始祖若水石泉陈公之墓,宪阖三大房(众)裔孙等同坐壬加子。”并没有明确墓主就是宋左丞相陈公宜中。“和墓碑一起被抬回的,还有两根带有圆顶的将军柱,一根刻有坟墓对联的石条和一块墓碑盖。听村里的老人讲,这些都是从村里后山的老祖宗墓园里搬回来的。虽然从小就在墓园附近玩,也经常看到这块墓碑,但大家都没有特别关注。直到最近几位外地的历史学家来这里考察,认为这个陈宜中可能就是南宋丞相之时,村里这才炸开了锅。”“该村村长陈祥毛拿出了一本略显陈旧的《陈族始原历史》,上面记载着陈公全名陈宜中,并用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讲述了他在抗击元兵时,一度到海南调兵,但几次被元兵追截,流落海陵岛,并离奇逃生。之后陈宜中隐居海陵岛,创建石井村,并逐渐将陈氏一族发扬光大。”
记者对石井村的这些发现,外地历史专家的猜测,是否使陈宜中的晚年流向有了更多研究的价值,采访了阳江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据说,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市文广新局也派出考古人员前往石井村考证,认为:“墓碑上写的是清朝光绪年间重建的,墓园里也暂时没发现有陪葬品,仅凭村民的讲述和族谱记载的一些传说故事,很难确定就是陈宜中的墓地,还有待专业的考古队伍进一步的研究和考证。”
2011年12月16日,《南方日报》刊发的南方独家新闻稿《探寻南宋“陈家军”抗元路线图》,是一篇记者对澳门历史学专家黄晓峰先生、刘月莲女士的独家采访,并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文章。对他(她)俩的研究成果,我们应予重视!
从文章内容中,使我们了解他(她)俩“多次前往阳江市海陵岛进行考察,探究南宋末年的‘宋元交战史’,对南海一号出土文物、阳江海陵岛陈宜中传说等进行深入研究。今年11月,两人还在江门市对南宋崖门海战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为研究宋末抗元战争史,两人又深入清远实地进行考察,探访遗迹,记录当地民俗和传说,来佐证和复原南宋末年这段历史。”并破解了陈公宜中与海陵岛关系的历史迷案:“南宋末年,宋廷面对元军铁蹄的南下,朝中已分成主战主和几派。其中,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这几个人是站在一个阵营,是主战派。但他们内部也有分歧,张世杰是强硬的主战派,陆秀夫稍微温和一些。
丞相陈宜中在去和元军谈判之前,和掌权的谢太后商量之后,突然消失了,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他消失的原因。我们在野史中,找到了一部分有关他的零星记载。是说陈宜中很早就来到阳江的海陵岛(当时叫南蛮岛),准备到海南岛请黎家军来帮助南宋抵抗元军。但在路上,陈宜中所带来的财物被贪官污吏给骗走了,并把陈宜中囚禁在海陵岛这个孤岛上。
陈宜中消失后,有人说他卷财逃跑了。其实,陈宜中是被困在孤岛上长达5年之久,并在当地娶妻生子,当地族谱上记载的,还留有有名有姓的三房后代。后来听说崖山要打仗了,陈宜中率领600家丁去接应宋军。还没到达前线,张世杰已经被打败退下来了,于是两人见了面。陈宜中和张世杰一商量,决心拥立小王子另立政权,并保存实力。
我们在海陵岛附近的村子考察时,发现在南宋的时候,从内地迁来的居民就开始在这些地方生活。我们后来也考证,海陵岛中的‘陵’应是指南宋皇帝埋葬的陵墓,张世杰等人的墓也在海陵岛。”
“陈宜中是个深谋远虑的人,在设计整个撤退路线的时候,首先选中了海陵岛,作为一个孤悬海外的一个堡垒。当时海陵岛的所有人都练武,后来连海盗都很怕上海陵岛。”“当陈宜中到达阳江海陵岛与元军进行最后抵抗时,他已是54岁。在抵抗元军过程中,陈家军成为支柱力量,而陈宜中也就成为其精神领袖。正因为广东一带对元军的抵抗,搅得元朝鸡犬不宁。元朝之所以在不到一百年时间就结束,与广东一带的抗元斗争息息相关。”
他(她)俩还提到在海陵岛海域打捞起来的“南海一号”沉船(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与陈公宜中的关系:“原来有一种说法,说南海一号是商船。但我们研究认为,南海一号不应是商船,而是当年陈宜中、张世杰在海陵岛附近海战时沉下的船只。通过不断的考古发掘,一步步在证实我们的说法是对的。”“我们今天从南海一号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南宋皇帝奖赏给大臣的金花腰带,其中第一条就是给陈宜中的,还有六条是奖赏给其他将军的,这是南海一号考古以来的重大发现。所以,种种迹象表明,南海一号应是当年追随南宋小皇帝的辎重船。”
我们期盼黄晓峰先生、刘月莲女士作为现代海外著名历史学家也能给我们带来“广东阳江海陵岛说”的最新研究成果。
3、海南岛崖州说 因《三亚日报》记者乔亚楠、胡茂君在2014年10月26日发了一篇题为《南宋战乱始祖移崖 驸马后裔琼粤扎根——崖州陈姓探寻记》而有了此说。
据《海南陈氏谱》1998年版记载,海南陈姓移琼始祖达27位。在崖州,也有两支独特的陈氏家族,一支是南宋期间驸马的后代,另一支则为南宋著名宰相陈宜中的后裔。两支陈氏族人都是因为战乱迁移来此,在崖州一带扎根繁衍,散居在乐东、崖城、三亚一带。
在崖城一支的陈姓聚居城西和保平村。他们一直将南宋末年的宰相陈宜中视作自己的先祖。
记者为探究竟,跟随着三亚文史研究者张远来和何擎国两位先生来到了城西陈姓的老祠堂。陈姓祠堂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从现存的外观上看,祠堂在当年还是颇具一定的规模气势的。只是年久失修,后人的保护意识较差,现在已经破败不堪,除了房梁上的木刻花纹以及撰写着清朝光绪年间字样的梁木,几乎难以辨认出这是当年陈姓祭祀祖先之地。
两位先生都告诉记者,陈公宜中“为人正直,在南宋任职宰相期间,多善政,并积极组织兵力抗击元军。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攻陷都城,在著名的崖山之战,他同张世杰将当时年仅10岁的宋端宗护送到海上后,仓皇逃走。有一种说法是当年陈宜中在大宋倾覆的时刻逃离皇帝一行,携家眷到了占城(今越南境内)。后来元军攻占城,他又奔走遥国(暹罗,即泰国),后卒于此。”陈公宜中墓在崖州何处?两位先生都没有正面回答。仅张远来先生补充说:“这其实是当年陈宜中为了躲避元军的追捕而‘声东击西’的做法,实质上当年的陈宜中是逃亡到了古崖州。”
据元至正甲午(1354)进士陈麟撰《宋左丞相与权公传》:“至德祐元年乙亥(1275)又出而随名流勤王募兵,知枢密院事,拜左丞相。国步澌濒,宋事不可救,幼主归元。公遂携家追寻广、益二王,东渡海抵福、广,备极艰苦。乃与张世杰、陆秀夫书欲自往占城请援兵,二人不许。至香山南仙女湾,意欲奉昰(shi)王奔占城,而飓风大作,竟沉于崖山之海,而宋亡矣。”由此分析,如果陈麟说的是完全真实的历史,那么陈公宜中殉国之处就在“崖山之海”。
不过“海南岛崖州说”能否成立,还应该有令人更信服的证据拿出来。从目前发现的资料来看尚觉缺乏,研究现状也似刚刚起步。有一点可以肯定陈公宜中与海南岛崖州在历史上存在渊源关系。我们热切期望当地的陈氏后裔与文史研究者配合,继续深入探索,或许有新的发现。
4、江苏太仓说 江苏《直隶太仓州志》载:陈公宜中“宋亡,隐居杨林塘,子孙家焉。”下有双行小字注:“子思宋,字森际,建庙祀父,不敢明言,但曰‘陈森际庙’,俗称‘酸荠庙’,其墓亦在。”清道光《增修鹤市志》又进一步载明:“杨林庙在七都二图。相传宋陈宜中子森际建,或云即其故居也。宜中与元兵战,不克,从海道遁居杨林塘,子孙家焉。时方讳乞师占城,不敢明言。旁有墓,传即宜中埋骨处。土人讹以‘森际庙’为‘酸荠庙’云。”
墓在何处?当地传说“陈丞相墓在陆公市”,却至今没有探明。有关陈公宜中与太仓的关系,倒有一篇文章《寻觅历史的遗踪:宋末丞相陈宜中潜隐太仓考——对太仓地方史志中有关宋末遗事的研究与考证》(后以《陈宜中迷踪与宋亡迷局推测——兼探太仓三家市、森际庙之秘史》,全文收入在武汉大学举行的“中国十至十三世纪历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14届年会”论文集。),见载于2009年1月常熟理工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第一期。这是由太仓市文广新局副研究馆员高琪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努力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之一。
高琪先生的文章,以三万余言的篇幅,将自己重读与考究包括《宋史》、《元史》在内的各种正史、笔记、史诗、家谱、地方史志、民间传说等典籍、文献,以及对相关古村镇的实地考察,得来的历史信息碎片,进行复原,尽可能将宋末元初宋室君臣备尝艰苦、坚韧不拔、辗转奋斗海内外的隐秘曲折历程,以更为真实丰富和不同于前人历史著述的面貌展示给读者。
特别对陈公宜中与太仓的关系作出了大胆推测——他依据《元史》,世祖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夏四月癸丑,下达的追捕令:“诏追捕宋广王及陈宜中。”获得“元政府在崖山海战结束六年之后,发现了宋末帝赵昺和陈宜中的行踪和活动,并且以发布公文的形式正式承认了宋室君相仍在世间。”的历史信息,再通过解读文天祥1280年在狱中所遗二百首《集杜诗》,如《陈宜中第四十》:“管葛本时须,经伦中兴业。有志乘鲸鳌,南纪阻归楫。”等诗所表达出,对暂时栖息于南海等地积聚力量的宋室文臣武将能早日复国的热切期盼和厚望,证实“祥兴皇帝君臣尚在南海一带,正在聚集反元复宋的力量的隐秘消息。”进一步佐证1279年崖山海战之后,“宋末帝赵昺尚在人间,而且很可能是与丞相陈宜中同在一处以。”从太仓森际庙和三家市周边地理环境来看,“在宋元时期,崇明岛的面积远比今天要小得多,今长江北岸的海门、启东等地都尚未完全成陆,太仓的陆域之东即为大海,所以‘森际庙’之地离大海是相当近的,陈宜中君臣有可能就是乘坐海船潜隐于这海口一隅,秘密从事反元复宋活动。”
因此,认为“陈宜中在太仓,生有居所,死有庙、墓,并且还有子孙在此繁衍生息、传承家业。这样看起来,陈宜中似乎确实来到过太仓。”“陈宜中及其家元族确实有可能隐居于此。”而且“陈宜中辅佐的宋端宗赵昰(即益王)或宋末帝赵昺(即广王、卫王)两位小皇帝中的一位。这位小皇帝很可能是随丞相陈宜中流亡各地,后来隐居于太仓杨林塘一带的,他为了隐蔽安全起见,改姓陈氏,假充陈宜中之子,以掩人耳目,而待复宋之良机。”
高琪先生在文物考古方面颇有造诣。我们殷切期盼能借助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早日将传说变为现实,早日探明“在陆公市”的“陈丞相墓”。
5、湖北蕲春说 缘起于长江中游以北大别山区,湖北省东南部黄冈市蕲春县檀林镇田桥青草坪村四流山(至将军山一带山脉,当地田姓人氏称其为“久长山”。与英山县接壤,与安徽省太湖县交界;地处中国“中三角”中心地带,与武汉、南昌、合肥等大中城市同属“1小时城市圈”)的一座神秘古墓——
墓碑四柱三门:中碑上竖行楷书阴刻“宋故丞相田公讳夢羆(pí)大人,妣黄、梅、王夫人墓”;左右两碑为墓志。
左碑墓志:“田氏鼻祖讳梦罴,宋人,仕宋,为显宦。先世隶籍雁门,自南宋末,解组来蕲(qí),卜居大同之久长山,是为田氏迁蕲之始祖也。历数传,人丁繁衍。其散居他邑者,支分棋布,田第联翩。而居蕲者十数户,尤为盛盛,绳绳继继,绵世守而衍箕裘,是以叹我祖之垂誉者远也。”
右碑墓志:“祖原卜葬土库楼,天兴虎形。祖妣黄、梅、王氏合墓共碑。历宋、元、明,迄今七百有余岁矣。其间,碑牌之代立者,不知凡几。奈所换之碑,又多历年所,一则风雨飘摇,字迹剥落;一则土壤滋长,碣石芜埋,后人欲摸碑而读之又不可得者,是以聚族而谋复立,竖石丰碑,仿旧制而修之,庶几陵谷变迁而不朽云。
清同治十三年(1874)仲春月谷旦,支下远孙立”
墓铭“宋故丞相田公讳夢羆大人,妣黄、梅、王夫人墓”,阅宋史,竟查无田姓讳梦罴的宋故丞相;墓志内容又似是而非,让人难以理解——为什么要给田姓讳梦罴的先人冠以“宋故丞相”的官衔呢?当地民间传说都一致说田姓讳梦罴的先人就是宋左丞相陈公宜中。而民国以前所修的多种版本的田氏族谱,却又都没有明确记载。直至民国己已年(1929),署判湖北应城县事、湖南直隶州分州、副举人,裔孙田崧元先生撰《蕲春汪坝青山乡田畴户六修谱序》,才第一次写明:“我田氏之肇迹蕲阳,自宋末梦罴公始。谱载,公以宋相逃隐于兹。稽诸《宋史》,无从证实,世传即逃占城之陈宜中,流离转徙,易姓更名,以遂不臣胡元之志,按陈改田,有公子完之先例。在我祖曲全忠孝,韬匿于蕲之久长山,以保其身,以庇其子孙,用心亦良苦矣!”田崧元先生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撰《蕲春马骅山田氏七修族谱序》,则又进了一步,似是作了一些考证:“我田氏来蕲春之鼻祖曰梦罴公,世传即宋相陈宜中,当端宗舟抵秀山时,由占城迂道逃至江淮间,结忠义之士,谋复宋室,志卒不遂,乃仿陈公子完之先例,易姓为田,匿于蕲北之久长山而隐居焉。传至六世,支分六房,惟我祖五公之裔,世守墓庐,余裔诸多迁徙,而三公之孙汝海公,由久长山迁青山乡之汪家坝,汝海公之孙明一公,又由汪家坝迁永福乡之马骅山,是为景祥户之始迁祖。自与我祖分支以来,历世二十,历年六百,代远地暌(kuí),谱分纂而情不相属,一本之族,视若途人,兹足慨也。”
从上列碑文、家谱内容,使我们初步了解,这一古墓重修于1874年,照“历宋、元、明,迄今七百有余岁矣。”计算,大约是1174年,对照《青山谱》记载的陈公宜中出生时间1218年,相差34年,明显不对。如按康熙三十四年(1695),二十世孙田可进撰《蕲春田河田氏创修族谱序》所言:“迨宋末之乱,…我梦罴公则迁楚之蕲春大同乡久长山,见其山水秀丽,土沃风美,遂卜居焉,今四百余年矣。”对照黄斐然先生在1940年认定的“渊陈公来暹时,为公元一千二百八十四年(1284)”计算,正好是411年,与梦罴公卜居蕲春的时间“今四百余年矣”,非常接近。如按田崧元先生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撰《蕲春马骅山田氏七修族谱序》讲的:“自与我祖分支以来,历世二十,历年六百”。对照《青山谱》认定的陈公宜中卒年在“至元庚辰(1280)”计算,正好是657年,也算比较接近。
2011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田文国、田水明、田耀国三位先生合著的《蕲春田梦罴系南宋丞相陈宜中考辨》。该书作者从2003年开始寻找资料,历时8年,从考证至今保存完好的元代古墓——《宋故丞相田公讳夢羆大人,妣黄、梅、王夫人墓》作为切入口,以15。9万字的篇幅,例举大量从田野调查和家族宗谱,以及国内史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推断,最后得出结论:“田梦罴系南宋末代丞相陈宜中”。为“湖北蕲春说”作了理论上的一大补充。
支持“湖北蕲春说”的陈立群先生,对陈公宜中为何选择蕲北山区而不是其他地方的问题找到了新的证据——
蕲春的“田文国、田志强和田耀国等,在蕲春县大同镇何铺村找到传说中的‘公主墓’,并找到与‘公主墓’互为印证的《黄氏族谱》。‘公主墓’的墓主人为黄元庆及夫人赵公主。《黄氏族谱》(世系)载:‘尧咨,二十公长子,字元庆,宋嘉定驸马,赘(zhui)赵公主。生子四:英迪、圭、郁,女一适宋相田梦罴。公妣合葬洪潭坂(ban)上老鹳(guan)窠(ke),金规银槽,癸山,丁向,有碑,有石阶三十二步,有华表。’该谱首修于元大德戊戌年1298),重修于清同治元年(1862)。经三位田先生考证,‘公主墓’所处地理位置、坐向、形制规格、附属建筑与族谱所载完全一致,而赵公主是宋嘉定年间的郡公主,同是宋室皇亲,其女儿正是与宋丞相陈宜中合葬的黄氏夫人。如若无误,这是很有价值的证据。它为研究陈宜中提供了一个新材料,是陈宜中为何选择蕲北山区隐居的确切答案。”
清乾隆年间楚北大儒方志学家、考据学家、《湖北通志》主编陈诗(1748~1826)有留诗:“相墓经传土库楼,穹碑一丈记前修。何当剔起苔封字,石墨镌华许蹟收。”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也曾对宋丞相隐居蕲北山区之谜作了相应宣传报导。“宋故丞相田公讳夢羆大人,妣黄、梅、王夫人墓”现已列入湖北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唯一缺少的是亟待对“宋故丞相田公讳夢羆大人,妣黄、梅、王夫人墓”进行考古发掘,以早日揭开陈公宜中隐居蕲北山区之谜;早日证实古墓的主人就是陈公宜中。
6、浙江温州说 《青山谱》有两处对陈公宜中卒年时间和葬地都有明确记载:
一处是《世纪》部分:“卒元至元庚辰(1280)三月二十日寅时。配王氏,生子二:芳、莲。合葬李家岙之原。”。
一处在《传》部分所载,陈麟(1312~1368)在1354年撰《宋左丞相与权公传》。其中记述陈公宜中离开青山以后至葬地温州的情况颇详,而且是目前所见资料中最早提出“温州说”的人。不妨录出以飨读者公鉴:“咸淳九年癸酉(1273),公以疾放归田里,隐居青山,偷闲以图自娱。至德祐元年乙亥(1275),又出而随名流,勤王募兵。知枢密院事,拜左丞相。国步澌濒,宋事不可救。幼主归元,公遂携家追寻广、益二王,东渡海抵福、广,备极艰苦。乃与张世杰、陆秀夫书,欲自往占城请援兵。二人不许。至香山南仙女湾,意欲奉昰王奔占城,而飓风大作,竟沉于崖山之海,而宋亡矣。而公亦死于难。墓在西山李家岙之原。其世系生卒具墓志,兹不复赘。”
对此说法还可寻找出一些史料作为旁证——清光绪《永嘉县志》“丞相陈宜中祖墓”条的文字:“康熙《府志》:在西山虎跑寺。按万历《府志》作宜中墓。考刘赓《陈氏世德碑》云:虎跑陈氏坟刹所在,自中父亦葬先茔之例,宜中卒于暹,不言归葬,为其祖墓无疑。”说明古代官修的志书前后说法不一,但有一点肯定,在明万历年间就已经出现陈公宜中葬地温州的说法。
综合考察陈公宜中生平,1279年的崖山海战,可以肯定“陈宜中在广崖之浅澳大会,欲往福州以图匡复王室。船到广东南澳之七十余里,飓风大作,宜中船破,遂登合浦。”比较接近历史真实。此后的去向,说法多种多样,大都基于间接的,不是直接证人写的含糊不清的资料,而难以令人信服。唯有《青山谱》对陈公宜中卒年时间和葬地说得清清楚楚——“卒元至元庚辰(1280)三月二十日寅时。配王氏,生子二:芳、莲。合葬李家岙之原。”并进一步说明“墓在西山李家岙之原。其世系生卒具墓志,兹不复赘。”还说明死因是“至香山南仙女湾,意欲奉昰王奔占城,而飓风大作,竟沉于崖山之海,而宋亡矣。而公亦死于难。”至于陈公宜中是如何归葬温州,目前尚无确信资料表明。综合史料和近年温州学者的研究成果——陈公宜中墓在“西山李家岙之原”的“西山虎跑寺”,即在今温州西山包公殿(西山东路116号,始建於明朝万历四十一年)侧的包公殿老殿位置,旁边竖神龟驮石的《永嘉陈氏世德之碑》,由元刘赓撰,赵孟頫书,可谓文物古迹,惜眼前情景,虽墓碑独存,仍令人怅然。据明《岐海琐谈》云:“西山虎跑寺有《陈氏世德碑》,赵文敏笔也。湖石穹隆,载以龟趺,居民不奈官府敲刷,下端铲坏十多余字,且屹立荒墟,雨呖淋炙,日渐损泐,惜哉!”更有清康熙年间,永嘉文人梅调元(1582~1660)的两首诗为证:其一“无复真如境,犹传古寺名。四山惟鸟迹,万壑自松声。浩劫何年废,高台几处倾。昔时人已去,谁与话三生。”;其二“欲问兴亡事,凭高望眼空。山花迷故址,野草遍东风。故相繁华歇,前朝历数终。独遗残碣在,苔剥夕阳中。”
陈公宜中一生光明磊落,正气凛然,不愧于是一位爱国爱乡的道德楷模,伟大的民族抗战英雄!具有如此盛大的美德,却被世俗牵累横加秽名。魂归何处?却至今七百多年过去,仍然隐逸深深,让后人苦苦找寻,海内外炎黄子孙以及家乡青山人民,更是怀以崇敬的心情在静静等待、热烈欢迎陈公宜中的忠魂,正在唱吟的现代版《招魂》,声声呼唤着陈公宜中的声名——“魂兮归来!”
2015年11月14日 第一稿
作者简介:
温州市展览馆退休 职称 研究馆员 长期从事地方史研究
版权所有 温州大学陈宜中研究所 备案号:浙ICP备05014618号-1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